而这些不同的情节的产生,可能导致基本形象的前后变化。
"[16]"庄子寓言,无人不托,即老聃亦是托古也。这一点,《孟子》有类于《论语》。
举个例,《老子》有"民多利器,国家滋昏。[7] 魏源、朱熹之言均转引自杨伯峻《孟子译注》导言。"[25]反政治的哲学,不管是批判具体的政治,还是否定一般的政治,都可以是政治哲学。"宋人有曹商者,为宋王使秦"(舐痔)。它也深刻体现在《庄子》这一经典的思想现象上。
……'"(《大宗师》)由于"道"所传达的是根本上同世俗价值相对立的观念,要加强其说服力,不能在世俗中寻求支持的力量,从而只能托之某些古老而神圣的人物。而想象则既能对经验材料作重新编排,也可虚构不存在的人与事,它服从于想象的目的。汉代选拔官吏是怎样一个制度呢?叫察举制或荐举制,即考察、推荐、察举、荐举。
同时对孔子重新进行了装扮,当时汉代也确定了五经(《诗经》《书经》《礼经》《易经》《春秋》)作为儒家最根本的经典。只是到了汉末,因为儒家强调人的道德品行是评判人最根本的原则,汉代对人才的选拔,也就遵照这一原则来进行。首先,我们说儒教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,它发生于汉代,主要在西汉。《礼记》里记载有各种各样的礼,最重要的有六种:冠礼、婚礼、丧礼,祭礼、朝聘礼、乡射礼。
儒教是不是宗教?本来儒教的教是教化的含义,与欧洲宗教原来的意义接近,但由于近代以来欧洲宗教概念发生变化,变成了跟世俗、跟科学相对立的概念,以这样的方法和角度去衡量中国的儒教,很多人就认为儒教就是一种学理,而不是宗教。以宗教的性质来界定,好像全部具备。
他也是我的老师,已于2009年病逝。如果从这些方面来讲,儒家确实起到了类似传统宗教这样一种社会作用,比较符合传统宗教的概念,但它不符合近代以来的宗教定义,所以就出现了争论:有人认为是宗教,有人认为不是,争论不休,一直到现在还是莫衷一是。其实这只是一个形式,他在墓道中什么都干。现在学校中不也有了开学典礼、毕业典礼以及聘任礼吗?这些都是大事,所以要齐之以礼。
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,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的建议,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。二是修前朝历史,就是修史。到汉末就出现了一大批伪君子、假道学,人们对这些现象非常痛恨。西汉时期,我们知道定儒家于一尊的是汉武帝,汉武帝接受了当时的一些儒生,主要是董仲舒的建议,所谓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
我们可以看到,在这个过程中,儒家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朝聘礼,任用人、聘用人,任命,这也是非常重要的,所以要慎重举行。
最初提出来并比较坚持这个说法的是任继愈先生。汉代整个儒家的进程一是宗教化,二是制度化。
祭礼,也是一种报恩,祭天地山川,天地山川赋予并养育了我们的生命。《周礼》是讲官制,官的制度和职位这样一些内容,《礼记》主要是来阐发《仪礼》的思想,而《仪礼》里面则规定了各种各样的仪轨,用以管理人们的生老病死、婚丧嫁娶这样一些事情。当汉武帝宣布了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之后,到他的孙子汉宣帝继位时,还有儒生向宣帝提意见,说他治国没有完全按照儒家的方法去做,汉宣帝就明确地告诉他汉家自有制度,向来是以霸王道杂用,奈何纯用儒家。汉代时就是以这样一个标准来选拔人才,所以很多人就装作很孝,父母死了、埋葬了,他就在墓边搭个草棚子待上三年,有时还不封墓道,在墓道里生活三年,沽名钓誉。另外,儒家在中国文化中所起的社会作用,确实也相当于西方传统宗教的作用。黄老之学在汉初一直是政治的指导理论,也有人说是道家里黄老学派起了作用。
六种礼把整个社会生活、个人生活都涵盖进去了。推举都是基层推举,由乡里或村里推举,层层上推,大家公认这是个大孝子就可以推举,当然也不是随便推了就算数,还要认证。
哪些人会被推选出来呢?当然有很多的条件,但有一条最重要,那就是孝廉,孝和廉是基本条件。另外,还完成了很多教典的整理,如《礼记》。
我们不能因为它起着与西方古代宗教相同的社会作用,就忽视了其作为中国宗教的特殊性,而恰恰要重视由其特殊性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差异,从而弄清楚中国宗教观念的特点,以及中国人独有的宗教观念。乡射礼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社区生活,体现了尊老爱幼这样的精神。
按照儒家的观点,怎么算孝呢?除了生前好好供养父母,死后还要守丧三年,报答父母养育之恩,为什么呢?你从出生到能够独立活动,至少需要被照料三年,所以守丧也要三年,这是孝的重要标志。婚礼就是合一姓之好,传万世之宗,传宗接代。纬是配合经的,这些纬书对孔子做了描述打扮,说孔子的脑袋很大,脑袋上还有坑,有河马那样大的嘴,这种描述下孔子已不是人了,而是一个神,这就将孔子神化了。他认为儒教至少是具备了宗教所具有的那些特性:它有其经典,有基本的教义,还有传授传播这些教义的儒士,还有宗教的仪式。
除了孝之外还有廉,廉指清廉、廉正、刚正不阿。此外,我们可以看到,儒家确实起到了像欧洲古代宗教的社会作用,它管起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老病死、婚丧嫁娶,有各种各样的规范。
自近代以来,中国很多人就认为儒教不是宗教,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,为了避免儒教和现今宗教相混淆,就都称儒教为儒家了。冠礼就是成年礼,近几年国家也在逐步恢复成年礼,很多地方都在做,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,冠指戴帽子,成年了嘛,就是成年礼。
汉代儒家地位急剧上升,特别是在东汉。围绕着五经这时就出现了一大批的纬书,有经就有纬,就像我们织布有经线也有纬线,地球也有经线和纬线。
这个本来应该是很好的事情,但什么事情都是这样,推行久了就会弊病百出,最后出现了很多很虚伪的、沽名钓誉的孝廉,实际上他既不孝也不廉,但故意装出很孝很廉的样子。这两点确实是不可否认的。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取得了政权稳定下来以后,首先要做两件事:一是制定和完善各种各样的制度。我们说,即便说它是宗教,它也体现了中国宗教的特殊情况:儒教虽然起的作用与西方古代宗教相同,但它的整个理念和表现形式却是很不相同,这里面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梳理。
应该讲,当时这还只是形式上的,因汉代的整个指导思想与治国理念是黄老之学,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,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,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,至少是不全面、不准确的。
(本文摘自《宗教研究方法讲记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) 进入 楼宇烈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儒教 。所谓修史就是为了吸取前朝的历史经验,吸取前朝兴起的经验和灭亡的教训,中国非常重视历史作为借鉴的作用。
改革开放以后,很多学者又提出来一个观点,即儒教也是一种宗教。丧礼就是人死了,死后要隆重地悼念,为什么?报恩啊,父母的养育之恩,懂得报答父母之恩,社会风气就会变得淳朴。
本文由拨云雾见青天网“网红”城市想要“长红”应该怎么办?拨云雾见青天网的认可,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,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,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“旅游服装搭配图片男(旅游服装搭配女)”